8月23日清晨,在南海飄著小雨的藍色晨曦中,我國自主研制的60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(ROV)“海琴”號,經(jīng)過8個小時作業(yè),從4140米深海凱旋,成功進行海試,我國深海研究又多了一個“科考利器”。

“海琴”號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,是為“中山大學”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量身定制的新型高效深海電動ROV系統(tǒng),搭載了高清攝像機、多功能機械手、探測傳感器等科考設備,具備自動定向、懸停定位、自動巡線等智能作業(yè)能力。
22日22時許,“中山大學”號抵達南海中部的海試站點,漆黑的海面上正下著雨。船上開啟動力定位系統(tǒng),將船穩(wěn)穩(wěn)地停在海面。在船艉主甲板,“海琴”號操作團隊和船上技術團隊冒雨作業(yè)、密切配合,重達3.6噸的“海琴”號被船艉A型架緩緩吊起,對接上止蕩器、外擺入海、加掛浮球后,就拖著船上長長的光電復合纜,一頭“扎”進了深海。

在“海琴”號水面監(jiān)控動力站,12個整齊排列的顯示屏,將“海琴”號在海里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。顯示屏上數(shù)據(jù)不斷跳動,海水越來越深,到4140米,坐底了!一陣細膩的泥塵,好似海底騰起的煙霧,讓鏡頭前一片模糊?!昂G佟碧柌杉撕5壮练e物樣品并放置了標識。
“海琴”號于8月20日和21日,還先后進行了320米和1600米海試,采集到海綿、海星、海參、深海魚類以及海底巖石等科研樣品。

中山大學海洋科學考察中心探測技術總工程師、“海琴”號ROV海試暨“海斗一號”科學應用航次領隊崔運璐表示,“海琴”號經(jīng)過由淺到深的多次下潛,充分驗證了各項功能和性能的技術指標,達到了設計目標,滿足了設計要求。通過海試,船上技術團隊與“海琴”號操作團隊進行了充分磨合,為設備后續(xù)常態(tài)化應用奠定了基礎。
“中山大學”號于8月13日從珠海起航執(zhí)行“海琴”號ROV海試暨“海斗一號”科學應用航次,來自中山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國內(nèi)19個單位的89名隊員參加。在船上科考中心,“海琴”號從深海發(fā)回的“現(xiàn)場直播”,吸引了大家觀看討論。

在本航次中,我國首臺作業(yè)型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(ARV)“海斗一號”也開展了科考應用。這是我國科考船上首次進行兩套不同深度、不同功能的深海無人裝備同船作業(yè),為構建多樣化深海任務安全作業(yè)流程,提供了重要實踐依據(jù)。(記者張建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