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深圳經(jīng)濟特區(qū)建立三十周年紀念》浮雕墻。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
深圳新聞網(wǎng)2025年8月21日訊(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 李?,摚?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這是一個再日常不過的場景:蓮花山公園東南側的角落,陽光透過榕葉灑下斑駁光影,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嬉戲,而一旁矗立的銅與石繪成的“畫卷”,像是一段城市記憶的“膠片”,讓歷史與今天無聲地對話,就如不斷被傳唱的永恒詩篇。
作為深圳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改革開放文物新發(fā)現(xiàn),《深圳經(jīng)濟特區(qū)建立三十周年紀念》浮雕墻濃縮了城市滄桑巨變,鐫刻著歷史與瞬間,值得我們進行一次認真的凝望。
方案納入市民意見
《深圳經(jīng)濟特區(qū)建立三十周年紀念》浮雕墻像一個坐標,按時間順序串聯(lián)起深圳從邊陲小鎮(zhèn)到現(xiàn)代化大都市的蛻變軌跡,成為城市記憶的載體。
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。那一年,深圳市委、市政府決定,特區(qū)建立三十周年之際,在蓮花山公園興建一處主題紀念園。方案貼在蓮花山頂?shù)墓緳?,也掛上了城管部門的網(wǎng)站,很短的時間就收到大量的市民建議——有來自建筑師的專業(yè)意見,也有普通市民寫下的樸素愿望。一次次修改與討論后,方案定下:以“園中園”的形式,樹三面主題雕塑墻,以銅雕與花崗巖浮雕交織出一部三十年的深圳史詩。
2010年8月26日,紀念園在特區(qū)三十歲生日當天正式開放。園中,三面石壁嵌著的鑄銅浮雕,如同時間的窗景,把深圳改革開放的重大事件展現(xiàn)在眼前。三段浮雕墻分別以《春天的故事》《走進新時代》《走向復興》命名,呈半圍合的弧形,仿佛三段不同樂章,把深圳精神刻進了石頭和金屬里。自此,深圳人多了一個回望與致敬的所在。
講述蛇口開山第一炮
沿著關山月美術館北側的小徑緩步前行,石板路在夕陽下閃著微光,風里夾著淡淡的青草香。第一組浮雕映入眼簾,它講述了那個《春天的故事》。蛇口開山第一炮的轟鳴,被定格在銅與石的交界處,那股震動仿佛還能沿著地面?zhèn)鞯侥_底。工地的腳手架與客家圍屋同框,新與舊在此第一次握手。工人俯身組裝電視機,紡織女工的手在縫紉機上飛舞,眉間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急迫與篤定。墻上的一句“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”,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深圳精神濃縮。
如今,大多數(shù)年輕人從有記憶起,深圳就是一座現(xiàn)代化、國際化的大都市了。地鐵四通八達,摩天大樓林立,生活便利、節(jié)奏輕快,這一切似乎理所當然。但回望當年的開拓與奮斗,那種艱辛與簡陋的起點超出想象?!洞禾斓墓适隆匪枥L的場景,正是一次有力的提醒——提醒著后來者,這座城市并非一開始就如此繁華,是一代代人用汗水與勇氣鋪就了今天的底色。
深圳經(jīng)濟特區(qū)建立三十周年紀念園一隅。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
埋下精神文化伏筆
繞過這一段歷史畫卷,另一面浮雕悄然顯現(xiàn)——《走進新時代》。地王大廈、國貿大廈的輪廓直插云天,鹽田港的起重機伸長手臂,懸在空中等待下一次轉身。股票交易大廳的閃爍數(shù)字與音樂廳、圖書館、市民中心的剪影交錯出現(xiàn)。落在銅雕上的光影仿佛讓那些凝固的人物低聲與觀者對話。那是一個充滿欣欣向榮氣息的時代,“二城一都”建設規(guī)劃逐步展開,知識青年涌入這片熱土,年輕人揮灑青春,城市活力四射。
從這面浮雕可以看出,深圳人很早就有了對精神文化的追求。上世紀90年代,當城市的現(xiàn)代化輪廓剛剛勾勒出來時,便已同步規(guī)劃了圖書館、音樂廳、美術館等一批重要的文化設施。這些規(guī)劃設計為城市注入靈魂與氣質的基石。也正因如此,如今的深圳能夠展現(xiàn)出與高速發(fā)展相匹配的文化品位與精神氣度,在當年就已經(jīng)埋下了伏筆。
展現(xiàn)深圳胸懷與自信
最后一面浮雕,在霞光中被鍍上了金色——這就是《走向復興》。第26屆大運會的吉祥物“歡樂U”張開雙臂,笑容里有迎賓的熱烈,也有自信的篤定。證券交易所新大樓“伸手向天”,寶安機場擴建的場景熱火朝天,南山西部通道跨越伶仃洋的弧線,讓人聯(lián)想到出海時的風。紅樹林和梧桐山寧靜生長,為這座高速奔跑的城市留下一片溫柔。
這一段浮雕不僅展現(xiàn)了深圳融入世界的胸懷與自信,也讓人看見城市發(fā)展與自然共生的努力。從大型賽事到國際金融,從城市地標到生態(tài)保護,“走向復興”不僅是一種成就的展示,更是一種價值的宣揚。今天的深圳之所以能被稱為國際化都市,并不是單靠高樓與速度,而是源于這種不斷平衡發(fā)展與品質、效率與溫度的選擇。正是這些選擇,讓城市在奔騰向前的同時,依然留得住綠意、守得住記憶、承載得住遠方。
三段浮雕像一條向遠方延伸的時間長廊,把深圳人的故事——轟鳴、閃爍、歡呼、思考一一串聯(lián)起來。不似課本,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,而是可以被觸摸的日常記憶。走近它,看見的是一座奇跡之城的煉成史。本次深圳“四普”工作,將其納入“改革開放文物新發(fā)現(xiàn)”,體現(xiàn)了城市對歷史與未來的雙重關照——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為市民留存可感的時代記憶,也為持續(xù)書寫新的改革篇章奠定基石。
當人們在浮雕前駐足,不只是凝望一段雕刻,更是在與上一代奮斗者的堅韌對話,在與城市的靈魂對話。在時間飛速奔涌向前時,它提醒我們記得來路,才能走向更遠的未來。